富硒大豆在我國種植廣泛,其產量和質量對農業生產有重要影響。在富硒大豆的生產過程中,產量和質量受多種因素的影響。如何實現高產、穩定、高質量的生產目標一直是農業工作者的方向。本文分析研究了富硒大豆高產栽培的技術要點,希望能為富硒大豆的生產提供有益的參考,促進富硒大豆栽培增產增收。詳情如下:
第一,品種選擇。
富硒大豆的高產與品種密切相關。種植時要選擇優良品種,以高產、耐密、防病、抗倒伏為基本選擇指標。同時要綜合考慮當地的自然條件,如氣候特點、土壤肥力、管理方法等因素,選擇特色優良、生育期適合當地無霜期的品種。以種植為基本原則,不要盲目引進品種,不要以價論質。引進需要小規模種植試驗,取得良好效果。
第二,選地施肥。
2.1選擇地塊。
富硒大豆的生長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很大,豐富的土地肥力是富硒大豆高產優質的基礎。因此,在選擇土地時,首選平坦的沙壤土地塊,排灌條件完善。富硒大豆種植最忌重迎茬,最好選擇3年內未種植豆類作物的土地。
2.2整地施肥。
選好地塊后,整地施肥,播種前破耕,同時施基肥。施肥可以采用兩種方,一種是機械施肥,實現肥種分離,將肥料施于種側下方5cm左右的深度,也可分層施肥,上層施肥深度約6cm,下層施肥深度約15cm,上層施肥量約1/3,下層施肥量約2/3,肥料以二銨為主,畝施肥量約25kg,可視土壤肥力適當增減。另一種是破壟夾肥,即破原壟臺,然后施肥,再合壟。肥料主要是有機肥和復合肥。通常破壟深度為20cm,要做到破開即施,然后立即合壟,再進行鎮壓。這樣可以保證壟內水分不流失,達到保濕的目的。還可在原來的壟溝施肥,先15cm深,再施肥,再破壟合壟形成新的壟,然后及時鎮壓,防止跑土。
種子,種子處理。
3.1選種和曬種。
播種前應進行精選,使用選種機或人工篩選種子,去除一些受傷、半、癟、蟲的種子,保留品相好、長勢飽滿、均勻的種子,然后將種子放在充足的陽光下曬2~3d,曬種時應經常翻動,確保種子能曬到陽光,利用陽光中的紫外線殺滅附著在種子表面的細菌,同時可提高種子活性,促進發芽。
3.2種子包衣。
種衣劑和微肥可以混合在一起,播種前包裹種子,在種子表面附上一層藥膜。攪拌時,應盡可能使包衣附著均勻。一方面可以防止苗期病害的發生,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地下害蟲對種子的破壞。附著在種子表面的微肥有利于苗期生長,促進苗期生長。
適期播種;
4.1播種時間。
一般來說,當溫度穩定在10℃以上時,富硒大豆可以播種。東北地區的播種期基本在每年的5月中旬左右,播種時間可以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來掌握。播種過早,由于地溫不上升,種子在地下長時間不發芽,容易腐爛,不利于抓全苗;如果播種過晚,晚熟品種在霜前不能成熟,影響產量。
4.2播種方法。
富硒大豆的播種方式有很多種,不同地方的種植習慣不同,播種方式也不同。有壟上雙行、壟上穴播、壟三栽培法、兩壟一溝、窄行密植法等。東北地區多采用前兩種和最后一種,各地區可根據當地種植習慣選擇合適的播種方式,F在播種多采用機播,播種效果好,速度快,播種密度應根據品種特點和土壤肥力綜合確定。一般高肥力地塊和耐密品種可適當密植;低肥力地塊應適當稀植,基本畝數控制在1.3萬株左右。
5.田間管理。
5.1中耕除草
深松主要是對壟溝深松,提高土壤通透性,促進幼苗生長,當幼苗長出第一片復葉時,要進行第一次鏟運,清除苗眼草,同時疏松表土;當幼苗長到10cm高時,要進行第二次鏟運,否則會傷害幼苗,培土不能超過第一對真葉節。鏟完10d,進行第三次鏟,上土要達到封壟,但不能超過第一復葉節。與此同時,要做好除草工作,避免雜草生長過旺,與富硒大豆植株爭奪養分、水分、光照等。除草劑可噴灑除草劑,如播放前未進行除草處理,則播放后應及時噴灑除草劑,噴灑均勻,用量準確,不重不漏。在富硒大豆生長期,一些除草劑無法消除的雜草應及時人工清除,為富硒大豆創造良好的生長環境。
5.2噴施富硒葉面肥。
富硒大豆在開花期對營養物質的需求增加,需要及時補充硒肥,以增加大豆有機硒含量。
六、病蟲害防治。
富硒大豆在生長階段常發生立枯病、猝倒病、枯萎病、霜霉病、炭疽病等病害,以及蚜蟲、豆莢蛾、棉鈴蟲、造橋蟲、斜紋夜蛾等病害。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。一方面要加強管理,認真管理各個環節,促進植物生長,提高自身抗病能力;另一方面,要密切關注富硒大豆的生長,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防防和控制。播種前混合藥物,苗期噴灑抗病防蟲藥物,如多菌靈、托布津、阿維菌素、吡蟲啉等,將病蟲害控制在萌芽狀態,保證富硒大豆的健康生長。